在市場競爭中,中國市場的潤滑油品牌不斷得以發展和演變,形成國有石油公司、國外石油公司及其他社會品牌三大陣營的競爭格局。近年來,我國潤滑油行業和消費市場已逐步成熟,國有品牌產業鏈高起點整合后的強勢擴張,社會品牌大浪淘沙中的優勝劣汰,國外品牌的戰略調整,原有中國市場國外品牌位于塔尖、國有品牌居中、社會品牌居底的“金字塔”型品牌競爭格局已經松散,原處于塔尖的高端市場已不再由國外品牌獨享,在不同行業、領域的不同層面,“國外、國有、社會”三個層級品牌交錯競爭。如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發揮本土化優勢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在高端突圍基礎上高歌猛進,是國有品牌發展面臨的共性課題。
1、未來機遇和挑戰
我國經濟總量快速上升,同時世界裝備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國外著名汽車品牌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國內的潛在市場日益擴大,潤滑油行業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一是我國擴大內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乘用車發展迅速。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力、橡膠等主要工業生產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局面。“十二五”期間,潤滑油需求總量將以3%~5%的速度平穩增長,其中,車用油需求增長速度更快,預計年均增長率達6%以上。與此同時,受低碳、節能影響,潤滑油品質備受關注,產品質量升級加快。二是汽車行業關鍵零部件技術自主化水平提高。2015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比例將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同時,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并將充分利用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和調整振興重點產業形成的市場需求,加快推進裝備自主化。三是以“昆侖”、“長城”為代表的國有潤滑油品牌,市場基礎逐漸雄厚,與100多家OEM(原設備制造商)取得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昆侖”與中國內燃機學會結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一汽、東風、濟南重汽等OEM廠商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在產品質量、渠道設置方面有很大提升,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實力、良好的性價比,獲得了很高的市場認可。然而,目前潤滑油行業進入低利潤發展期,作為市場化程度高、競爭為激烈的石化產品市場,國有品牌未來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一,我國潤滑油質量標準、產品認證不統一,國標滯后、采標率低。產品標準基本屬于沿襲國際先進標準的混合體系,如汽油機油、柴油機油是采用美國的API體系,汽輪機油、壓縮機油等是ISO體系,液壓油是ISO、DIN及OEM規格。這些產品標準體系的核心是臺架評定,評定技術基本由國外控制,對于升級換代較快的車用油,臺架評定和產品認證嚴重制約了市場開拓。其二,國有品牌車用高檔汽油機油市場份額還比較低,且高端OEM和API標準掌握在康明斯、奔馳、寶馬和大眾等主要汽車公司手中。即使勉強擠進主要汽車裝車用油和部分服務用油市場,但很多屬于代工或雙品牌,很少列入設備指定或推薦用油品牌,對終端消費拉動有限。加之消費者對潤滑知識的了解甚少,品牌的更換難度大。工業油產品精細化不足,特別是高精尖的專用工業油上差距較大,部分進口設備所用的國外用油很難被替換,在設備和油的結合以及技術支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離用戶的需求還有距離。特種油的標準制定目前落后于實際應用,產品結構也不盡合理。其三,我國產業鏈高端自主技術比重還較低,協同程度差。在高端轎車用油和工業油細分市場,是國有品牌的共性差距,也是中外品牌競爭的交集。在目前高端用油機具設備由國外主導、用油標準追隨國外的背景下,期望國有品牌在高檔次的轎車用油或精細工業油的市場短期內取得主導地位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