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5000公里就著急換機油?!
早在2006年,時任殼牌一致光滑油公司總經理的李嘉,在《轎車之友》做了一個訪談,其中有如下一段對話:
轎車之友:
一切光滑油公司都是轎車年代的贏家。
國內車輛換油周期比國外要短許多,經常是5000 公里就換,而國外少一萬公里才換。這樣是不是不太合理?有啥主張?
李嘉:
你說得很對,這歸于不沉著花費。
有的轎車公司在國外需求15000 公里換,但相同的車和油到中國就變成5000 公里。這對轎車廠家來說是穩妥了,花費者的支付卻更多。
但這并不是機油出產商能決議的,機油公司做了很多的花費者教學,可是沒有用。咱們教學完了,廠家在說明書上還寫“5000公里換油”。比方標為“SL”的油,是全球第二高檔的油,就算中國路況再差、油再欠好,1萬到1.5 萬公里換都有充裕。
并且,光滑的效果有個曲線,咱們測驗SL 級的油,7500 公里是好用的時分,但這時分許多人現已把它變成了廢油!不是說變黑了就不能用,咱們自個用的車都是1 萬多公里才換油。
國外長效機油現已遍及,而8年往后,長效機油在中國商場仍遲遲沒有盛行,緣由究竟為何?
機油花費潛規則
3月26日,杭州宣告施行限牌方針,截至當前,中國現已有6個城市限牌,近日關于重慶行將限牌的傳言更是不絕于耳。
限牌城市不斷添加,標明轎車保有量上升迅猛。2013年底,中國轎車保有量已達1.37億輛,均勻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具有一輛轎車。轎車商場的昌盛股動轎車后商場的昌盛,但對轎車養護知識的缺少,導致不少花費者走進了花費誤區,機油職業即是典型。
誠如李嘉所言,國外長效機油現已遍及,少1萬公里才替換機油。而縱觀國內,車主遍及七八千公里便要替換一次,上萬公里替換者少之又少。
“甘愿用差點的機油,也要勤加替換”,這簡直成了車主機油養護的習氣,然而現實真的如此?
盤點國內機油商場,三大潛規則盛行:
潛規則一:專用機油非轎車制造廠出產
當前,國內轎車廠家本身并不出產機油,大都經過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大公司購進大罐裝機油,然后進行分裝;或者托付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出產,打上自個公司名稱,變成自個轎車品牌的專用機油。
為牟取暴利,有的轎車出產廠商、轎車4S店乃至托付小工廠出產加工。商場魚龍混雜,機油質量很難確保。
潛規則二:以“三包”效勞鉗制車主運用專用機油
國內不少4S店以自帶機油質量無法確保為由,以出了疑問不再承當“三包”職責相鉗制,不允許車主自帶機油。
有的4S店乃至以保護愛車為由,誘導花費者運用高價機油,誤導花費者以為只要所謂“貴重機油”才適合自個愛車。
潛規則三:同牌同級機油,差額巨大
品牌、類別、等級,這些都是影響機油報價的因素,而在不一樣4S店,相同等級的同一款光滑油、,報價也能相差很大。
有4S店內工作人員泄漏:“越貴重的品牌轎車,所用的‘同品牌、同等級’光滑油,在4S店所銷售的報價與專賣店的報價相差越大,高相差一半以上。”
光滑油職業為了可以繼續牟取暴利,自覺達成了一致默契:將光滑油塑造成快花費、高花費、專業花費類產品。花費者走進花費誤區,養成錯誤的花費習氣,將“機油的壽數就只要七八千公里”、“養車要勤換機油”作為知識、規則般遵循。
由于常年嘗慣了甜頭,光滑油整個職業現已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鮮有人情愿戳破“皇帝的新裝”、拋棄垂手而得的蛋糕。
戳破“皇帝新裝”
中國商場真的難以孕育長效機油?
現實否則,從幾年前開端,國內光滑油商場“應戰者”連續呈現,對“舊實力”建議應戰。
這次查詢過程中,咱們造訪到遼寧沈陽一位應戰者——歐林光滑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兩年,外表默默無聞,內地里卻快馬加鞭修煉內功,蓄勢待發預備在業界掀起一場“機油革新”;國內機油壽數遍及1萬公里擺布,主打“長效”的韓國歐林卻自稱:“僅僅加注1次,便可行進10萬公里”。
帶著歐林產品功能數據,記者詢問了很多的出租車司機和私家車主。“光滑油壽數延伸10倍”,絕大對數人都對如此驚人的功能提升持有置疑情緒。
相關搜索:潤滑油 機油